创业人员有很多个人自身条件,但从战略到落地这个过程,从1到100,的认为是有方法的。让好想法落地,用方法论让战略确实被执行。
管理不可复制,但可以训练
一旦创业,这一辈子永远都在为生存跟发展问题焦虑。
今天企业要穷则变,变则通,要想不断地生存,不断地发展,想满足欲望,要做得比别人更好,会想在商业模式上面着手,在战略上面着手,还是在管理上面着手?
在两年前、一年半前,答案大部分是围绕着商业模式跟战略,绝少老板提到管理。
模式和战略能够帮助企业从永恒的角度生存发展吗?
商业模式是我们做生意的逻辑,是从价值到盈利的逻辑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常听的一句话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我们创造一个价值,这个价值消费者愿意买单,愿意付出金钱或时间来用我们的东西,这是商业模式。一旦做到一个程度,要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来求生存发展,但商业模式的变化非常难。
什么是战略呢?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战略是聚焦,把所有的资源放在几个点上面,做突破性的改变。从一个组织来讲,战略谈的是核心能力。
在什么样的时间点打造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本身是有阶段性的,要追上别人,可能需要一种新的核心能力。战略是有阶段性的,它也不是永恒的。
要创业成为企业家,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改变的东西,就是身体。企业也一样,企业的身体就是所谓第三层——管理能力。
管理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套方法论。
不管用什么商业模式,用什么样的战略,只有靠管理能力才能够把做的事情实现。管理非常枯燥,要花时间,它不像战略、商业模式这么令人脑洞大开、令人兴奋。
管理是永远的蓝海,是持续竞争力的来源,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力量,可复制的是方法论。方法论只有落地、只有实践才会产生力量,需要毅力和坚持。但管理是可以训练的。
战略最重要是选择聚焦的核心能力
战略本身的形成固然有方法论,但最终还是一念之间。战略是种直觉性的管理,同样的信息、同样的数据,老板做出的决定都不一样。
战略最重要是选择聚焦的核心能力。没有一家企业是什么都行的,每一段时间,我们都根据外面的环境选择要聚焦的核心能力。背后打造知识核心能力的,是整个组。企业是个团队,这个团队因为你打造的核心能力而聚焦努力。
要凸显出与众不同,要从这几个维度去着手:品牌、客户、人才、文化、知识、运营、学习。这几大核心竞争力有它的层次关系,品牌是最外形的一种核心能力,是别人很难取代的,最内涵、最隐性的是文化。
每个国家、每一家企业、每个地区、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最难被取代的,是最用情的东西,也是最难被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要打造战略,想要与众不同,想要跟竞争对手不一样,想要在消费者心智里面留下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需要组织能力。张维迎提过五条检验:第一个,偷不走;第二个,买不来;第三个,拆不开;第四个,带不走;最后一个,用不掉。
大部分的管理就像航海
战略是需要洞察力的。洞察力非常非常难培养,而经历对洞察力是有帮助的。
千金难买早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看未来。
大部分的管理,像航海一样。船如果停下就没有价值,船只有在海上才有价值。为什么?船只有在海上、离开港口,才能够把一港口的货运到另一个港口去,它如果停在港口,它是没价值的,天天烧钱。流动才能创造价值,而一旦移动起来就很多不确定性。
航海是有方法论的,水手是可以训练的,但是,方向、海图、星相这些事情还是船长要做的决定,而且是重要决定。船长看海图,看星相,看罗盘,决定走哪一条路是最好的,可以让大家都活着到下一个港口,那是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
战略就是弹头,其他都是组织能力。这个弹头打得准、打得远,靠的就不仅是这个炮——我们讲的实的东西,还靠周围这些炮兵班的兄弟们。
他们把这门炮操作得好,在最短时间内让炮就位,设定标准,设定仰角,设定方向,把炮装上去然后射击,等过几秒钟,听到前线传回来的炮声,听到前线的被支援的步兵们用无线电说命中目标,这多大的喜悦。最怕没有看到炮弹打到哪儿去了,那就很危险了。但是在组织里面,常有炮打出去没看到炮弹在哪儿落地,也没听到炮声。
80%的管理是浪费
80%的管理是浪费。没有系统的观念,干很多样的事,是消耗资源。没有方法论让团队产生合力,就不行。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模块化、找出之间的关系。把这两个搞定了,在应用上面就挥洒自如了。
管理分为管事和管人、管结果和管过程。
我认为,结果是管不了的,结果只能期待,真正可以管的是过程。
从事的角度,围绕着战略有五个模块:目标、人力分析、关键举措、过程管理、持续改进。
处理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首先要把目标定好。目标本身是处理不确定性。定目标,定的是期望。只有不断设定期望,才会让大部队有激情、有动力往前走。定目标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学问,前提是要有战略,要跟核心能力有关系。
第二个叫人力分析,把现在的人力跟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要作对比,找出缺口,然后决定在这个时候先聚焦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第三个叫关键举措。提高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工具等等,都是关键举措一部分,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同的情况。
最平衡的举措是在熟悉的领域,短期投入一些举措,在不熟悉领域看中期、长期。更大胆创新的可能放在更长期,更熟悉的可能放在更短期。
目标、人力分析跟举措都是计划阶段,都是纸上谈兵,可能得到的结论是“迈开腿、管好嘴”,真的把腿迈开、管好嘴,是过程管理。发现每天走10000步还不够,可能要每天走15000步,是继续改进。
这个过程合在一起就是模块跟它们之间的关系:先有目标,然后知道期望跟现状的差距,确认要补哪个人力缺口,有关键的举措,去执行,然后持续改进。
战略定了,剩下就是执行。
带兵就是带心,重点是系统背后的文化
老板或者管理者,要关注到系统背后的心——文化。
《孙子兵法》讲道天时将法。法是制度,将是人才,天时是天时地利。道摆在第一位。
带兵带心,必须有使命、有愿景、有故事、有价值观,有影响力。把它变成一个系统,把这几个模块组织在一起,才会产生作用。
谈使命愿景,必须用一种虚的东西、几个简单的白话讲清楚,让公司团队们在努力的时候有一种动力,能够对社会、顾客、团队、个体有影响。
我认为,至今为止,符合这五个条件而且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马云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非常激动人心,对顾客、对社会、对个体、对团队、对绩效,都指出了一个可以努力奋斗的方向。不少公司有很多故事,但是从来没有像这几句话这么简单,所以阿里巴巴能干到今天的地位确实是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学习。
今天谈带兵带心,理论和实际都是一样的,心是我们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氛围,是推动所有举措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文化建设带心是企业经营一个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因为文化是带不走的。
只有思想是不够的,只有价值观是不够的,要有影响力。
中国人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思想改变行为就改变,行为跟思想的两面性,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是捆绑在一起的,很多行为的背后就是思想的问题。
从管理上面来讲,我更相信显性的东西。“老板,我非常努力”,这句话能够代表一切吗?不能!努力是个主观的东西。价值观必须要有配套的行为,要有一致性。
只谈价值观,只谈思想是不够的,必须把它变成一条一条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把隐性变成显性的影响力,才有办法影响他人。
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带出来的。以身作则是关键。就如爱因斯坦说的,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他人的主要方法,而是唯一的方法。
知行合一、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够把你的思想变成影响他人的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撼动我们员工的心。
养成规律,避免公司“打地鼠”
行为非常重要,行为定出来以后,就是养成规律的习惯。规律的习惯最常体现的是什么?实践的决心和毅力。
没有规律,公司就是机会驱动和事件管理。今天企业如果不能养成规律,我们规划出管事的几个能力、几个举措,从心上面规划出几个行为,如果不坚持有毅力地推动它,还是机会驱动,是事件管理。
如果变了方向就要努力,要坚持。靠什么来解决呢?靠例会——固定时间、固定议程、固定人员叫例会。
固定议程非常重要。只有天天关注,员工才知道老板在关注(进展)。哪怕没事儿也要拿出来谈,改变这个习惯以后发现一堆事(可做),坚持几次以后,员工就没办法忽悠了,他知道老板是玩真的,他知道老板是要看到结果的,就不会像小鸡站在那儿不动。
我谈的跨越战略和执行这个鸿沟的三层系统。它是一环又扣一环的,把系统弄会了,基本上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就有希望了。因为这是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需要时间,一旦养成这个习惯,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不容易被别人复制的。
的最后做个总结,讲三条管理的信念:
第一个,管理是产生效益最靠谱的地方;
第二个,相信细节,相信流程,相信方法论,不要造成80%的管理浪费,管理是要花时间、要花资源的。
第三个,要有毅力。结果是滞后的,要推进,过一段时间再总结,推进再总结,不能推进总结,就变成打鼠机跟老鹰抓小鸡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旨在分享,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