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少刷抖音, 多读书!
2022/10/21
1863
  1
       三个不同概念:数据、信息和学问
 
  我们处于一个大数据时期,一个信息爆炸的时期,但是数据和信息似乎并没有使人类变得愈加有学问。有时我们得到的信息越多,无知水平反而越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想先廓清几个概念:数据、信息和学问。
 
  数据(Data)
 
  所谓数据(data)是来自世界的信号,是世界万物的原始的表达,这些数据越来越多地以二进制数字的方式产生和传播,经过电脑的辨认与处置,恢复为文字、语音、图像、视频,在我们的感官中留下关于这个世界的印象。
 
  信息(Information)
 
  信息(information)是我们从数据中提取的有用元素,就像从金矿中提取的黄金一样。信息让我们有可能辨认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例如这是一块黄金,黄金很重等等。
 
  学问(Knowledge)
 
  学问(knowledge)是有组织的和有逻辑关联的信息,是我们关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了解,例如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开端变成气体。
 
  大数据时期到来,信息爆炸,并不意味着学问跟着数据和信息量一同自动地呈指数增长,人们的学问反而有可能更为贫乏了。一个缘由是我们从数据中提炼信息的才干落后于数据的增加速度,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人工智能大热。人工智能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从数据中提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由于数据量过大,人类大脑曾经没有方法处置了,所以开发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这个技术从数据中提炼信息。
 
 
  但是,从信息到学问的飞跃,唯有在人类的大脑中才干完成,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从数据、信息到学问的转换,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对人类智力的应战,也是人类运用和表现其智力的最佳场所。
 
  大数据和信息爆炸时期,人们似乎并未比过去更有学问,缘由在于两个转换上的才干缺乏。从数据中提炼信息的才干缺乏,我们可应用人工智能予以补偿,但是从信息到学问的剖析和总结的才干、把信息转化为学问的才干只能靠人类本人,而人类的这个才干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展开。于是便产生了看上去十分具有挖苦意味的一个现象:大数据时期信息爆炸,但是人可能变得比过去愈加无知。
 
  从信息到学问的转换,需求构建剖析的办法和搭建一个系统的框架,短少剖析与综合的框架,信息永远是零散的和低价值的,这样的信息只能被称为“感知”,而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剖析和综合的框架就是从感知到认知的一个关键。
 
  2
 
     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纸质书?为什么要读经典著作,而不是把本人埋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时期,读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获取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增长学问。学问是有组织、有构造、系统性的信息,有数据、有信息并不意味着有学问。经过读书树立本人的剖析办法,搭建一个系统框架,以进步认知才干,只需这样才干逐步深化对事物的了解,才干在了解的根底上更好地处置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理想问题。
 
  我留意到一个现象: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我们对手机的留恋位居世界第一。公共汽车上、高铁上、街头巷尾、餐厅茶馆,人们都在盯着手机,致使边走路边看,骑着摩托看手机。在国外旅游时,你会发现外国人也刷屏,但不少人也在看书,他们关于手机的依赖远没有我们夸大。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意味着什么?假定我们继续将网络作为学习的主要工具,那么只能取得碎片化、无组织的信息。特别是当我们把碎片化的信息误以为是我们取得的学问,那就可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无知,致使丧失认知才干。
 
  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量的增加,我们将迷失在冗杂紊乱的信息丛林中。,由于只需人的大脑才干对这些信息中止梳理和剖析,并树立起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只需在了解的根底上,才干更好地应对理想世界中的应战。  
 
  3
 
     读书就要读经典
 
  读什么书?我以为读书就要读经典。判别一本书是不是经典,最好的规范就是看它能否禁受住时间的考验。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在读孔子、老子、柏拉图、康德……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他们的书里吸取聪明,阐明这些书是有价值的,假定没有价值,早就被人们遗弃了。读书就要读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历史长河中仍旧熠熠生辉的书。
 
  当然,我们也能够读当代作者写的书,前提是你要辨认哪些书是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哪些只是排行榜上的过眼烟云。
 
  经典,不因时间的流逝而丧失价值,它永远能够给人们以启迪,给人们提供指引。那么什么样的著作能够称得上经典?以经济学书籍为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我读了很屡次,但是没有一次读完,这与我的读书办法可能有一些关系。我的读书分红泛读和精读,泛读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精读则是重复梳理,尽可能深化。每次读《国富论》,我都会发现新的视角,得到新的启示。我曾经在中欧课堂上推荐过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次序》,都是经济学的经典。
 
  政治学经典能够看看《孟子》,孟子关于政体、政府、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有着十分好的阐述;约翰·洛克的《政府二论》也是经典;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反动》以及《论美国的民主》则奠定了现代政治学的根底。社会学则必需提及马克思和同样重要的马克斯·韦伯,当代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迈克尔·曼。哲学经典能够读老子、柏拉图、康德、休谟等人的著作。
 
  经过了数百上千年时间的洗濯,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它们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依然得到人们的认可。
 
  4
 
       怎样读书?
 
  怎样读书?泛读、精读相分别。泛读生搬硬套,抓住主要脉络,厘清作者的思绪及关键概念。
 
  在精读阶段要力图深化,搞分明关键概念及严重节点,特别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分。举例而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甲骨文开端算起的话,有3700多年,这3000多年的历史普通来说我都是泛读,但在关键节点上是深化精读的。哪些是关键节点呢?第一个是春秋战国;第二个是清末民初,即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
 
  读世界史关键节点在哪里?古希腊毫无疑问是一个,古希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国际上的学者把这段时间叫作世界史上的轴心时期,各个文化的主要思想都发源于这个时期。世界史的下一个节点是西罗马帝国的消亡,再后面越过千年中世纪,就要精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造了。
 
  人的生命有限,要想弄分明几千年的历史是不理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阅读历史时把握住关键节点,尽可能透彻了解,梳理出历史的脉络,并在阅读和思索的过程中,树立起本人关于历史的剖析和归结框架,从而构本钱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5
 
  少刷抖音  多读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期,具有信息并不意味着控制学问,你必需把感知转化为认知,其关键在于要树立剖析的办法和一个系统框架。只需这样才干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再将信息加工组织成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学问。
 
  校友们常常转发给我一些网络刷屏文章,我总是和他们讲:少看微信多读书,绝大多数网络文章对你树立起剖析和总结的框架没有辅佐,反而会给你一种错觉,似乎读了刷屏文章就很有学问似的。这些文章读得越多,你可能会变得越无知,由于你的剖析、归结才干被这些帖子的惊悚语调和紊乱逻辑冲击,不知不觉地放弃了独立思索,同流合污而丧失了本人的判别才干。系统性的剖析和判别才干更多的来自读书特别是经典书籍。
 
  网络追求的是快速,网络文章的作者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完好的逻辑框架下讲述他的观念。我当然不反对大家读网络文章,但你只能把它当作信息来源,而不是主要的学问来源。学问是经过你本人的消化和组织所构成的对某件事物或这个世界的了解。一旦你有了本人的剖析办法,就不会为网络上的潮流所裹挟而迷失方向。我们经常看到,当网络上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时,人们感到困惑,到底谁对谁错?很难判别。判别力就是我们讲的认知才干,而认知才干的中心局部就是一个剖析和归结的框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旨在分享,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
专业咨询顾问为您提供1对1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