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天天加班,辛苦你的不是工作,是你的工作方式!
2023/02/09
1995
  一个接一个地参与大小会议,面对微信中不时弹出的消息信息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时地切换留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但却并没有产出什么成果。

  面对这种困局,我们应该怎样办?接下来,和我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置信你一定会有所思索。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分的一件事。

  刚开端,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由于“收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协助分析了缘由,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擅长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

  中国研发团队里,一切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通知他们该如何工作;

  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阅历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控制工作技艺。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辅佐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求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才干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我们不时都以为,假设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果。

  但在职场上,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也非常努力,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究竟是什么缘由招致了差距?

  经过对比这些人与产出高的人的工作方式,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三个问题。

  01

  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假定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求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求给他做一份PPT。

  但由于你错估了时间,招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样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猖獗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但是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普通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同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别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

  假设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假设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协助,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的导向的差距。

  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

  那些高产出的人,一定动作更快,而是更擅长判别,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理论上,结果驱动不只仅是一种工作习气,更是一种思想方式。

  比如,很多人经常喜欢问:“如何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一孔之见?”

  想想看,假设是你,会如何回答?

  更好的回答方式,是反问她:“具备一孔之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户愈加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定你是希望客户信任你,觉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讨和分析,有更多洞见,然后借机沟通进来。

  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的,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想,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收工不出活儿。

  02

  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假设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分产出并不高。

  看他们工作,就似乎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明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

  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致使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指导暂时给个任务、客户暂时有个恳求、同事暂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庞大的肉体。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

  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1.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

  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分不时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暂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几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分,你需求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特地的时间。

  由于,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缘由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处置的问题。

  2.构本钱人固定的时间习气

  比如,在上午做需求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分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分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倦的时分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分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气,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抵达效率最大化;

  另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气性地刷朋友圈了。

  3.及时记载、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分,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

  很多人就直接扑到暂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

  假设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求任何思索,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由于过了那个时分,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

  当然,这些记载,晚上都需求中止整理。

  另外,记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担负。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

  你的大脑是用来思索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03

  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终身产力。认真清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由于懒呢?

  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分,搭好框架。

  比如,每周要做的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求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求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求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只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历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样做的;

  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

  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探究出一套群主鼓舞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

  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

  他的工作岗位恳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动身点,不需求知道。而且,指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理论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气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求有阅历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注重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育,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常常只注重教员工What(需求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辅佐、要抵达何种目的),招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3.思想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动。

  但是,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想和工作方式构成的关键几年,假设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构成了下认识思想,是很难改动过来的。

  04

  学会深度工作,挽救专注力

  1.不要不时分心,而要不时专注

  科学研讨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气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分,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比如说,需求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刷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曾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研讨所里说的“心智残疾”。

  这时你的大脑曾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布置时间来锻炼专注的才干。

  2.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学生时期,爱好十分普遍,有拳击、摔跤、健身、舞蹈、阅读诗歌和自然学,他也把自己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些爱好中。

  但是,他的学习成果并没有因此惨不忍睹,相反,在大一7门课程中,他有5门优秀。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4点半这8个小时,他预留出时间给背诵和班级课程、体育锻炼(通常是一天一次)以及午饭,余下的时间全部用于专注学习。

  经过在这些时间内只攻读课业并以极大的强度攻读,他可以完成最高效的时间应用。

  这个战略恳求你在日常工作中,不时地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

  特别要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求深度工作才干完成的任务),预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求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但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预算时间。

  每一次冲锋都是一个抵御分心刺激的过程,理论越多,抵御力也越强,专注度越高。

  3.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闲暇的时分(比如走路、慢跑、淋浴),将留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白的专业难题上。

  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大纲,写一篇讲话稿,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战略。就像佛教的打坐,你的留意力可能会松懈或停滞,但你必需不时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4.远离社交媒体

  在网络运用习气中,采用关键少数规律。

  关键少数规律也叫二八规律,是指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缘由。这个规律通知我们,只需最重要的2~3个活动将决议我们能否完本钱人的目的。

  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比如在微信上找老朋友)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比如和一位好朋友共进午餐),这样你就能取得目的的更大成功。

  因此,放弃运用一款网络工具的逻辑是放弃它所能带来的小益处,转而努力于你曾经知道的可能带来更大益处的活动。

  5.减少网络消遣

  往常我们很多人都被手机“奴役”,恨不能一天24小时都拿着手机刷新闻、打游戏或者聊天。

  假设是抱着打发时间、消遣的心态来刷手机,很可能大块儿的时间都被手机占领。

  假设想摆脱手机的“奴役”,那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阅读、锻炼身体、和良师益友交往。

  05

  结语

  上班前,首先要根据轻重缓急将工作中止排序,思索今天最重要的几件事是什么,没有完成这几件事之前,坚决不做其他小事。

  下班后,及时复盘今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假设这样高效,如何坚持?假设低效,如何改动?

  循环往复,坚决执行。置信,你会迎来更快的生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旨在分享,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
专业咨询顾问为您提供1对1专属服务